‘耕耘者振兴计划切合了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接下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凝聚各方力量,持续以数字手段赋能乡村治理,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领域新模式,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楼阳生指出,成立第四批、第五批省实验室和省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标志着我省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进程中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二要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新型研发机构。
遵循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牢牢把握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牢牢坚持四个面向,紧盯科技最前沿、对标世界第一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变革性、迭代性、颠覆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努力推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注重以事业引才、平台聚才、环境留才,精准引进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营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马特维延科说:我在出发之前和普京总统进行了交谈,他委托我向您转达热情的问候和良好祝愿。俄罗斯各界对于发展两国关系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如您所说的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并继续稳步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1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中方愿继续同俄方一道,推动建设繁荣稳定、公平公正的世界。义利兼顾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们呈现给当代世界各国的又一思想成果。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其《大禹谟》篇强调善政有六府三事,六府指的是人民物质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谷,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论语·颜渊第十二》记载,孔子在回答学生子贡问政时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把实现百姓的丰衣足食确立为经济、政治、社会安定的三大原则。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此间所言的富之和足食事实上都是富民的观念。
唐代初年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在为《尚书》作注疏时,专门解释道: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荀况以义制利的观点,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争取自身利益与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与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内核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相互印证、相互注解。
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又避免了片面推崇存天理、灭人欲所导致的自我压抑的消极倾向。把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思想观念放在一起强调,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伦理观。可以说,实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策主张和政策追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在《论语·子张第十三》中,面对冉有既庶矣,又何加焉和既富矣,又何加焉的疑惑,孔子给出了富之而后教之的答案,明确提出先使百姓富足,再进行教化的主张。厚生一词的起源比富民更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现今留存最早的上古文献汇编《尚书》。孔子的学生有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荀况在阐发孔子思想时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观点。
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厚生展现了深厚的富民养民情怀,是善政的标志与目的,也是善治的体现。
这一观念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放眼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共同富裕是今日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先圣先贤们富民思想主张的当代体现。
【光明论坛·温故】作者:谌园庭(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英国19世纪三度出任外交大臣、两次担任首相的帕麦斯顿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富民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管子》一书。追求利益最大化、见利忘义,成为西方政治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西方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中的严重硬伤。《尚书》所谓六府与三事,合称九功。六府和正德、利用二事,其核心导归和指向均为厚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与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1日02版)。荀况义利两有的主张,既克服了片面追逐自身利益、见利忘义的自私与狭隘。
义利兼顾的理念,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且具有十分明显的世界意义。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荀子·大略》写道: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其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列举的重要元素之一。《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开篇即写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荀况在阐发孔子思想时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观点。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1日02版)。可以说,实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策主张和政策追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义利兼顾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们呈现给当代世界各国的又一思想成果。《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其《大禹谟》篇强调善政有六府三事,六府指的是人民物质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谷,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
这句名言不仅是英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圭臬,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富民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管子》一书。
与管子的思想相似,孔子同样十分看重百姓富足的重要性,视之为政之要义。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强调了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前提和基础。《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开篇即写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此间所言的富之和足食事实上都是富民的观念。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作为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义利关系的精彩论述。
荀况以义制利的观点,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争取自身利益与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与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内核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相互印证、相互注解。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六府和正德、利用二事,其核心导归和指向均为厚生。孔子的学生有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